• 美艳性感的脱衣舞娘安吉拉(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与男友埃米尔(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饰)同居很久。安吉拉非常想要一个孩子与埃米尔长相厮守,可埃米尔非常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不想结婚更不用说生儿育女,争吵在所难免。在屡次遭到埃米尔的拒绝后,安吉拉一气之下找到了埃米尔的好友阿尔弗雷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并与之发生了关系。由法国新浪潮奠基者之一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编剧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是他向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的致敬之作。影片颠覆传统歌舞片模式,是一部“新现实主义歌舞片”。本片荣获1961年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和特别奖两项殊荣,并入围金熊奖。
  • 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 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 周末

    45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 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 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部摄象机谈话,长达7分钟之久。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的一张桌子上,直接对着一部推近拉远的摄象机说话,详细的叙述她参加的一次狂欢。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 故事分成三個章節:主要的章節由高達親自飾演導演,正要趕乘飛機,在24小時內把一部電影的菲林交給監製;同時一隊二人流行電子音樂組合,不斷排練歌曲,最後在路上表演;另一邊廂,愚笨的大肥佬捲入一宗事件,被神秘女人密切監視,最後更被拘捕。三段故事看似毫無關連,實際是高達以電影來討論電影製作和藝術創作的重要。片名看似帶有弦外之音,就像高達暗示,假如監製或其他人要干擾導演的藝術創作,就索性我行我素,忠於自己的道路好了。這大概亦示範了高達如何純熟地運用電影媒體來做評論。A film in three chapters: Godard plays the director in the main chapter, rushing to catch a plane to pass the negatives to his producer within 24 hours; an electronic duo keeps rehearsing for their roadshow; a clumsy fat man gets involved in an incident, and is arrested after being watched by a mysterious woman. Seemingly unrelated events, Godard is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film producer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Godard is making the statement that if a producer or anyone interferes with creativity, it is better for the artist to go one's own way. A showpiece of how Godard uses the film media as his critical essay.
  • 影片讲述巴黎有一群不羁青年如何投身革命,让.皮埃尔.利奥出演一位理想主义愤青,邂逅了一位受爱戴的流行女星,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60年代巴黎浪漫的“青春实验”。影片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描述记者保罗访问刚出道的摇滚女歌手马德莱娜,趁机对她展开追求。过程之中出现了十多段断断续续互相交错的纪录片段,讨论到政治、性、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等于对戈达尔所谓的“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下成长的孩子”作一总体剖析。
  • 与戈达尔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并不遵循传统的电影叙事弧:开端、冲突和结果。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女主角朱丽叶·詹森(玛丽那·维拉迪 Marina Vlady 饰)24小时繁杂但空虚的生活。60时代中期的法国,各种社会哲学思潮都在发生变化,朱丽叶表面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已婚母亲,身份之后却是一个兼职妓女,独自应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朱丽叶先把哭闹尖叫的孩子送到一个专门为应召女郎照看孩子的男人那里,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购物、做家务、带孩子,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时常被客户的约会所打断。片中的故事形态早已支离破碎,充斥着各种旁白、字幕、符号、毫不相关的镜头画面。虽然影片在拍摄时有脚本,但是戈达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突破“第四道墙”,随机创作台词,与镜头外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实验性和批判意识。
  • 你还记得我们与内心交流的方式吗?梦境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一直思索如此鲜艳的色彩如何能在黑暗中孕育而生,微弱而温和的话语在梦境中响起,讲述着一些重要的、惊奇的、深刻的真理。影像与话语,就像暴雨夜中噩梦。在西方的眼下,天堂失落,战争就在此地……
  • 影片将快节奏的智力综合表演,优美的哲学沉思以及在连珠炮弹的话语引用和战争场面中的爆发时刻天衣无缝地串联在一起,呈现出一幅色彩班驳的抽象派社会写生画。戈达尔对当代国际政治热点与文化、艺术关系都有着深刻思考。正是由于这种思考,才有了《永远的莫扎特》一片的问世。本片有两个故事线索:一伙年轻人一起去萨拉热窝旅行,在那里,他们计划参与一场戏剧的演出;与此同时,一名衰老的电影制作人渴望导演一部大制作电影,他满怀希望去了好莱坞。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毫不掩饰的表达了戈达尔对前南斯拉夫内战的厌恶,并一再的强调了他对西方强权政治的批判立场。而且,戈达尔认为强权政治不仅毁掉人们的生命,更是文化艺术的刽子手,在强权政治的把持下,电影,乃至其他人类文化都陷入了难以抽身的殖民文化泥潭中无法自拔。
  • 波兰电影导演杰西在法国为电视台拍摄影片时陷入困境。他不仅严重超支,丧失灵感;而且这部叫做“情欲”的片子变得死气沉沉苍白无力。电影摄制组下榻的旅馆为汉娜所拥有。她和米歇尔同住。米歇尔自己开工厂,最近解雇了清洁工伊莎贝拉。汉娜和伊莎贝拉都为导演杰西所着迷,旅店的女仆都辞去工作,争做临时演员。人们问导演影片的故事何在:女人们宽衣解带,临时演员在场外互相爱抚。导演感到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有故事呢?一个摄制组在一个村子里拍片,导演未能为影片找到合适的光线。拍摄工作耽搁下来。为影片投资的人都感到焦虑不安,更何况这部名为《情欲》的影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在当地的工厂里也发生了冲突,老板解雇了一个想要成立工会小组的女工。这位女工希望导演对她的问题发生兴趣,而导演希望摄制组所住旅馆的老板娘在他的影片演出。工作和情欲交织在一起……
  •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 再婚带着儿子的夏洛特和丈夫一起住在巴黎郊区,她的丈夫皮埃尔是一名飞行员,她的情人罗伯特是一个演员。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最后她怀孕了,却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 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Belmondo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 记者保拉为了追求杀害男友里沙尔的真正凶手,来到了亚特兰提克城,这是一个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地方,之后出现了一大堆像唐纳德、里查德、维德马克、多丽斯.沟口……有着怪名字的怪人。保拉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还卷入了政治阴谋和黑帮事件中。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把美国好莱坞黑帮电影的所有元素用在这部非常刻意的政治恐怖片中,明显向该类型的大师萨缪尔?富勒、尼古拉斯?雷、霍华德?霍克斯等做了模仿式的致敬,片中还涉及许多真实的政治背景和暗杀事件。整部影片虽然显得情节荒唐,较为做作,但导演通过流行音乐(其中一首是《北非碟影》中的“时光流逝”)、广告插画、气氛处理等方法展现深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和主导下的法国社会景象。以《美国制造》为标志,戈达尔的政治批判意识进入其后期阶段。他将电影的叙事惯例当作现实政治在电影艺术门类中的主要表现而加以痛烈的反对。为此,他对电影的表现手段进行了极富挑战性的探索。
  • 蔑视

    63
    保罗(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与卡米尔(碧姬·芭铎 Brigitte Bardot 饰)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保罗剧作家的工作也足以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一次,制片人普罗可修(杰克·帕兰斯 Jack Palance 饰)邀请这对夫妻参加一个会谈,在会谈之中,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丈夫,卡米尔的心中第一次浮现出了一种名为“轻蔑”的可怕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强烈到她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的对丈夫施以深刻的爱意。同时,英俊帅气的普罗可修吸引了卡米尔的注意,两人越走越近。当奸情败露后,保罗大发雷霆,可卡米尔和普罗可修却毫不在意的驾驶着豪车扬长而去,哪知道,悲剧性的命运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 作文课上,安托万(Jean-Pierre Léaud 饰)在同学传来的女人图像上涂鸦,被罚站墙角。下课后,独守教室的安托万在墙上作诗宣泄自己的不满,引得老师(Guy Decomble 饰)更加愤怒。晚上,母亲(Claire Maurier 饰)因安托万没买面粉大发雷霆, 而继父(Albert Rémy 饰)则在安托万的请求下拿出一笔钱让他吃午饭。 第二天,安托万在同桌勒内(Patrick Auffay 饰)的怂恿下逃了学,跑去看电影打游戏,还在街上看到母亲跟一个安托万不认识的男人亲吻。 第三天,安托万回到学校,慌乱中谎称母亲去世,获得了老师的原谅和疼惜。不想继父获知了他逃学的事,与母亲一起赶到学校,戳穿了他的谎言,还当着全班同学打了他两耳光。 安托万决定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可是小小年纪的他能去哪呢?巴黎那么大,法国那么大,哪里才是他的安身之处呢?
  •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
  • 这部影片围绕三个分别处在各自生命转折点的人物。群星荟萃的演员阵容,包括伊莎贝拉·于佩尔扮演的农村姑娘来到城市沦落为妓女;纳塔莉·贝依扮演一个决心放弃掉城市工作去乡下享受田园生活的职业妇女;而雅克·迪特隆则扮演一位电视节目的导演,刚和老婆离婚,处于事业低潮。影片惊人地运用了慢镜头摄影,看上去相当优美,也正是本片使得离开商业电影拍摄有好几年的戈达尔重回影圈,受到相当热烈的反映,再次巩固了导演在拍摄创新电影的最前线地位。
  • 1985年法国奇幻剧情片,让-吕克·戈达尔作品。戈达尔对圣经故事的重新演绎:玛丽怀胎被搬到了1980年代。玛丽是个学生,爱打篮球,闲时帮父亲照看加油站;男朋友约瑟夫是出租车司机。天使乘坐喷气式飞机驾到,告诉她将怀有耶稣。她的怀孕对他俩都带来很大的困惑。
  • 1958年,法国必须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 旅居瑞士的布鲁诺·福雷斯特顿,一个逃兵在瑞士为一个极右小团伙工作,他的朋友怀疑他参加了双重游戏。布鲁诺对政治理想充满热情信念,被雇佣他的法国政府下令前去暗杀阿拉伯的地下左派领袖。就在他实施计划期间,一个偶遇的女子让他踌躇不决,但 最后他还是照旧执行了任务。
  • Characterized by deconstructivism and philosophical references and by briefly exposing the good, bad, and ugly periods of the country's history, this post-modern film portrays the abstract need for guidance of Germany following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 Divided into three kingdoms -- Enfer (Hell), Purgatoire (Purgatory) and Paradis (Paradise) -- Notre Musique is an indictment of modern times.頑皮老頭高達在新作挑釁如常,堅持如舊,對電影愛情如一,但從形式到內容,卻續有新境。比前作《愛之頌》更練達更擊中要害,是他近年最激的反思作品。三段結構的開篇〈地獄〉,戰地實錄與荷里活戰爭片交替,寓意彰甚:人類真會嗜戰。〈煉獄〉借薩拉熱窩做說書人,真實與虛構人物(包括高達自己)到此舉行文化圓桌會議,大家在寬恕迷宮中兜轉,唯有佇立已修復的莫斯塔古橋,才感一絲希望。高達最後領我們到〈天堂〉,人間竟有春色如許?但-有美軍駐守!全片最動人一幕:學生問 DV 可否打救電影?高達哀哀面向鏡頭,良久不語......
  •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 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一名出身背景不详、由孙女陪同的老战犯,一名上了年纪的法国警察,一位巴勒斯坦大使,一位前联合国女官员,一名间谍,以及法国哲学家阿兰·巴丢和美国“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
  • 卡门(玛鲁施卡•迪特马斯 Maruschka Detmers 饰)找到在医院住院的伯父戈达尔(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饰),借口和朋友拍摄电影向他要海边的别墅住。戈达尔状态怪诞,呆在医院里盼望着生病边写作,一边又渴望着能有拍片的机会,同意了卡门的要求。卡门在一场银行抢劫中结识了警察约瑟夫,两人搏斗后竟然互生好感相恋。卡门带约瑟夫来到了海边的别墅里。不久卡门对约瑟夫慢慢冷淡,约瑟夫却越来越离不开卡门,几次纠缠无果后他在卡门的一次抢劫行动中杀死了她。而伯父戈达尔却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这场案件之中。而在平行世界的另一段,小提琴手克莱尔正安静地演奏弦乐四重奏......
  •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 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 Four swindle stories, taking place successively in Tokyo - Japan (Les cinq bienfaiteurs de Fumiko), Amsterdam - The Netherlands (La riviere de diamants), Italie (La feuille de route), and Paris - France (L'homme qui vendit la tour Eiffel).
  • 戈达尔這部近作的原始構想,來自偉大的義大利詩人李奧巴迪,他曾說過:「在今天,人類的權力只集中在數個人的手裡,我們每天目擊不同的事變,然而卻不知根由。整個世界活像雜種神秘機制下推動的機器‥此外,這部電影也得到希臘神話的啟發,包括普羅特斯、莫里哀等人,都寫過的「安菲特利昂」的故事。
  •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
  • 记者保拉为了追求杀害男友里沙尔的真正凶手,来到了亚特兰提克城,这是一个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地方,之后出现了一大堆像唐纳德、里查德、维德马克、多丽斯.沟口……有着怪名字的怪人。保拉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还卷入了政治阴谋和黑帮事件中。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把美国好莱坞黑帮电影的所有元素用在这部非常刻意的政治恐怖片中,明显向该类型的大师萨缪尔富勒、尼古拉斯雷、霍华德霍克斯等做了模仿式的致敬,片中还涉及许多真实的政治背景和暗杀事件。整部影片虽然显得情节荒唐,较为做作,但导演通过流行音乐(其中一首是《北非碟影》中的“时光流逝”)、广告插画、气氛处理等方法展现深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和主导下的法国社会景象。以《美国制造》为标志,戈达尔的政治批判意识进入其后期阶段。他将电影的叙事惯例当作现实政治在电影艺术门类中的主要表现而加以痛烈的反对。为此,他对电影的表现手段进行了极富挑战性的探索。